宝剑锋从磨砺出
2024-01-22
(获项目公司表彰)
(罗朝华现场讲解施工情况)
宝剑锋从磨砺出
——记一公司桥梁分公司经理、丹宁项目部项目经理罗朝华
寒冬时节,穿梭于秦岭深处的丹宁高速公路,历时两年迎来开通时刻,这将为陕西商洛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加速度。“这两年多时间里特别忙碌,满脸是灰,浑身是汗已成为常态,脚下沾满泥,头顶星与月更是日常,但每每想到丹宁高速建成通车的场景,想到奋战一线挥洒下的汗水与付出的辛劳,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。”通车仪式上,看着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施工纪录片,他饱含深情热泪盈眶。
二十载淬炼,从沿海到高原,从草甸到荒漠,他始终奋战在公路施工建设一线,他就是中铁五局一公司桥梁分公司经理、丹宁高速项目经理罗朝华。连续两年被陕西丹宁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评为“优秀项目经理”、获评中铁五局2022年“稳增长促增长保增长”劳动竞赛先进个人;牵头主持攻关的《深覆盖卵石层地质条件下钢混组合桥数字化施工关键技术与应用》成果荣获中国中铁科学技术二等奖。
事业锤炼人生
参加工作以来,罗朝华先后参与武广客专、厦蓉、扎倒、乌玛、丹宁等重难点工程建设。罗朝华常说:“公路项目涉及路基、桥梁、隧道,是技术人员最好的练兵场。”对他而言,施工参数、标准流程等样样精通,一张清晰的工程进展图时刻印在脑海里,现场施工推进到什么时候,始终实施“动态”更新。
丹宁项目标段全长16.9公里,跨两县三镇,含桥梁43座、涵洞22道、隧道9座、房建工程建筑面积8246.94㎡,总造价达24亿。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任务,制梁和架梁是两个最重要环节,而梁场选址成了难题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为精挑细选存梁面积够、运梁路程短、周边环境安全的场地,罗朝华带着技术人员跑遍标段,与支高办多次协商解决用地问题,最终将梁场选定在长沙沟特大桥与斜山脚大桥之间,相比原拟定标尾银花镇的运梁路程缩短13公里,为后续制架梁施工节约了大量时间,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“想,都是问题!做,才有答案!我们不能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,就被困难吓倒。”罗朝华对笔者介绍,丹宁项目桥梁多位于砂卵石层的银花河中,砂卵石层的厚度达到8~10m。考虑当地水文情况,桩基施工的有效时间仅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。面对施工作业面受限、技术难度大、雨季水位上涨、环水保要求高等重重困难,全线参建单位都在观望与等待,不敢轻易尝试。身为一公司桥梁专家的罗朝华主动出击,带领团队搞勘察、做试验、定方案,最终选取旋挖钻施工工艺成孔,调整各项施工参数,增加钻机设备投入,明确桩基施工节点,一举成功,成为全线首个桩基灌注的参建单位。
技术先行是推进工程施工的根本保障,罗朝华提出“技术服务超前施工,技术服务保证进度”的工作理念,事事超前谋划,大方案提前半年,小方案提前三个月完成,为项目打造丹宁速度争取先期条件。“相邻标段还在完善洞口方案的时候,我们已经开始进洞施工;相邻标段还在拟定拌和站、梁场位置的时候,我们已准备开始制梁;相邻标段还在考虑孔桩工艺时,我们已准备开始灌桩。”正是因为主动打开工作面,坚决摈弃“等靠要”思想,项目真正实现了“开工领先,全程领先”的目标。
智慧创造奇迹
标段内预制梁共3271片,是其他参建单位两倍之多,如何优质高效地完成如此庞大制梁体量是确保项目如期完工的关键。方案决定成本,管理创造效益,丹宁项目能成功打造出丹宁速度,关键就在于梁场优化。
罗朝华以满足生产需要、保证安全质量为前提、合理控制成本为目的,派项目副经理贾平带领技术骨干前往广东省学习一流梁场建设经验,将预制梁场倾力打造为“七化”梁场。在设置门机时使用安全滑线,避免远距离运输不断更换电源插头,在安装养护水管线路时以暗线连接,在水管路端头安装增压泵,实现快速连接,节约生产时间,直接将梁场每日产量提高到8—9片的生产极限。利用全线仅30%的台座数量,通过新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前20天完成3271片梁体预制工作,富余之时还额外增援兄弟单位53片梁,领先其他参建单位两个月完成标段制梁任务,创造了名副其实的丹宁速度。
提升产能是按期完成施工的基础,提高质量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。“和模板打了这么多年交道,哪些部位需保证钢模强度,我一清二楚。”在模板制作中,罗朝华带领工程部、物资部提前与厂家沟通,生产出高强模板,提高了实用性和耐用性;在端头模板安装中,采取模块式安装、拆卸,有效控制倒角和堵头损耗,杜绝了质量通病;在梁体生产中,开展“微创新”攻关行动,突破运用智能张拉压浆、免凿毛止浆带、台座防漏、钢筋胎膜架等12种微创新技术,制出的梁体线型圆顺,质量一流,内实外美,获得各方一致好评,两次被业主选为现场观摩点,陕西省质检站负责人盛赞:“五局预制梁制的又快又好,品质在全省绝对排前三名。”
奋斗成就梦想
在拆除竹林关枢纽互通E匝道桥上跨沪陕高速主线桥时,由于拆除的方量多、规模大,且位于沪陕高速主线正上方,必须全程保持半幅通车,同时满足降噪、降尘、减振等要求,拆除工作任务异常艰巨。“这么大方量的桥上拆桥施工,在一公司70多年的历史上都是头一次。”为了提高效率、缩短时间、文明施工、降低风险,罗朝华带领技术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,将方案模拟数遍,确定交通封闭管制、拆除施工、安全应急等多项方案。即使前期已经做了大量模拟工作,正式拆除时他仍不敢松懈,十一月的陕西气温低到零下十度,罗朝华蹲在拆除现场坚守了13天,随时处理突发事件,双眼熬得通红,浑身全是灰土,一脸疲惫与倦容。“我刚刚工作两年,没有拆除的经验,这次施工任务非常艰巨,项目经理就是我的“定心丸”,只要罗经理在现场我什么困难都不怕。”负责拆除现场技术工作的刘江说。
罗朝华常说项目干得好,从来不是哪一个人的成就,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,提起项目团队,罗朝华如数家珍:“支部书记吴理义有担当,主动与环保局和资源局沟通,解决弃渣场用地大难题;桥机班宋淇权创新架梁设备,实现1天架梁1.5跨,得到业主高度肯定;副经理贾平和机电部长高亚东全天候守护十几公里运梁通道,保持运架梁设备高效运转;试验室主任汪治源为不影响工程进度,在冬季严寒时节,顶风冒雪自驾车百余公里接送第三方检测单位到现场检桩……”在人才培养上十分注重传帮带,罗朝华亲自做示范、重培养、敢压担,引导青年员工以“管理者”思维模式开展工作,鼓励他们提高站位、锤炼本领、主动作为。在罗朝华的言传身教下,短短两年时间,先后涌现了公司十大杰出青年1名、优秀见习生5名、业务主管12名和多位项目骨干。
筑路彰显情怀
压缩成两年工期,全线近一半工程量像块巨石压在心里,罗朝华彻夜难眠,思虑万千。时刻放心不下成为常态,他必须到现场盯着进度才能放心。一次工地检查有旧伤的脚踝不慎再次扭伤,上下楼梯都十分困难,同事们劝他好好养伤,罗朝华却坚持到现场开施工例会,工地办公解决问题,排值班、增设备、调人手,很快形成“不到两点不熄火,斜光破晓必开工”的决战态势,实现了连续8个月产值破亿佳绩,年度产值突破十亿大关,11个月产值稳居公司前三名,提前9个月完成通车任务。
“对于家人亏欠的太多。”时间和精力全都献给了筑路事业,罗朝华的眼神里带着些许遗憾和愧疚。“作为儿子、丈夫、父亲,似乎都不够称职,我记不得上次开家长会是什么时候,记不清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聊天,但我的家人总会无条件地理解与支持,他们的爱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。”
2023年春节,丹宁项目所在竹林关镇刚结束一个半月的疫情封控,为了追回落下的施工进度,罗朝华毅然选择留守工地,就地过年。“你安心工作,你不能回来,我带着孩子去看你!”为了支持爱人的工作,远在湖南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驱车八百多公里,赶到项目驻地团聚。商洛市交通局局长贾建刚了解情况后被深深感动,在召开商洛市在建项目现场会时动情说道:“罗朝华同志为了保证丹宁项目建设进度,坚守岗位,带着家人在项目上一起过年,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!”
二十载砺剑出,赤诚胸中激荡。怀揣炽热的筑路情怀,罗朝华又将踏上新的征程。“今年我计划转战大锦公路,继续贯彻以现场保市场理念,争取一举拿下丹宁西,努力将陕西市场的阵地经营越做越好。”用脚步丈量责任,以汗水诠释初心,他以湖南人“吃得苦,耐得烦,霸得蛮”的精神,不断追求建设更高品质工程,生动诠释了一公司人“攻坚克难,敢为人先,勇争第一”的精神传承,将五局创造的丹宁速度与传奇书写在三秦大地,为陕西交通事业发展贡献了筑路者的智慧与力量。